河南如何规划设计养生旅游?
养生旅游是旅游休闲度假的高级阶段,是当今世界旅游消费的潮流。在旅游十二要素中的“养”指的就是养生,这体现了对养生旅游的重视。数。那么对于养生旅游如何规划设计呢?今天河南赛雅为我们带来了详细的解答。
一、养生旅游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人口的老龄化,人们健康意识的逐渐提高,对养生的需求也日益高涨。人们为了保持或促进健康而进行的旅游,被称为养生旅游 ( Wellness Tourism) 。养生旅游发展得非常快,已成为新的旅游市场增长点。
Wellness ( 养生) 是指一个人与社会环境、文化和精神性相适应的身体、思想和心理的和谐状态。养生旅游是游客为了提升或者葆有健康,从常住地旅行到另一个被认为是有益于健康的、有康复疗效的地方,停留至少一夜的活动。最初欧洲的一些酒店推出养生的项目招徕顾客,如身体护理、美容、SPA 等,后来在各个国家出现了不同的养生旅游形式,如温泉旅游、瑜伽/新纪元旅游、宗教旅游、度假旅游等。因此,学者总结说,在不同的洲际和国家之间,养生的概念和内涵都有着不同的含义。
二、养生旅游资源
用于养生旅游开发的资源大致可以分为自然养生旅游资源和人文养生旅游资源。自然养生旅游资源,包括环境、空气、水质、土质、景观、中草药资源、农业资源等。人文养生旅游资源包括文化养生、民族医疗体系、饮食资源、医养资源等。
大部分的养生旅游项目都以优越的自然资源环境为依托,像森林中的负氧离子、富硒土地、弱碱性水等都是养生旅游项目的重要依托资源。农业资源的养生作用体现在“以动养生”,这是我国古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朴素的养生观念。三国时的医学家华陀认为:“动则谷气易消,血脉流利,病不能生”。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记述:“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农耕体验,可让人们体验古老农耕文化,感受对天地的敬畏之情,由此修身养性,得到养生锻炼。
中国的文化养生以特有的中医药养生观、中华茶文化和太极文化为核心思想,从老子《道德经》到《庄子·内篇》,从《周易》到《吕氏春秋》,从《黄帝内经》到《千金要方》,从《神农本草经》到《茶经》,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养生文化体系,结合养生旅游目的地建设,最终达到养身养心、天人合一的全方位疗养,这是我国养生旅游的独特之处和可以形成国际竞争力的有效卖点。
比如回族的节食风俗、瑶族的药浴等都是值得挖掘的民族养生文化,而端午节、重阳节、客家养生之道(客家药膳、煲汤、客家操、民间体育运动等)都蕴含着极丰富的民俗养生文化;诸子百家的理论中都有养生文化流传至今,比如老子的“无为”,庄子的“逍遥”等,佛家、道家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养生心法。中医更是博大精深,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修养身心的方法(比如五禽戏,比如孙思邈养生八法)、药方、理疗手段(针灸、艾灸、按摩),更是一种独具魅力的文化,深入挖掘、创造性地利用中医养生文化资源,不仅对国内养生爱好者产生巨大吸引力,更会引起国际养生旅游者的兴趣。
三、养生旅游产品
养生旅游产品可以按照旅游资源的特点进行划分,大致可以分为观光养生、度假养生、养生体验、养生科普教育、医疗养生、农业养生六大类型。
1. 观光养生
观光养生产品可以主打生态观光,可以主打文化观光,也可以是两者综合,通常以生态环境、景观设计和游赏服务设施为核心要素,较为成型的产品形式有疗愈花园、五感花园、森林健康步道、中医景观文化园、湿地观景长廊等。景观设计包括景观小品、主题景观、景观节点、功能设施景观化等多个方面,在观光养生产品中,景观多以水景、植物景观等软景为主,景观小品、功能设施也往往比较亲近自然,具有养生文化的内涵。另外,观光养生产品既可以是独立的养生旅游产品,也可以是其他养生旅游产品的配套,可以提升项目整体美感、艺术感。
2. 度假养生
养生度假产品通常以不同形态,不同定位的度假酒店为主要形式,并以特色养生餐饮和养生体验项目为辅助。著名的巴厘岛科莫香巴拉(COMO Shambhala Estate)养生度假村,就是以野奢酒店配合深层次疗养项目,比如水疗、冥想、瑜伽、食疗、阿育吠陀疗养、运动健身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