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乡村振兴如何把青年人才留住?
现代意义上的青年概念本身是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产物,伴随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社会不再视青年群体为社会问题的制造者,而是更加强调和重视他们在适应和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不同于前一阶段,青年缺席正成为中国乡村发展中遭遇的现实问题。尤其是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需要解决如何吸引乡村青年回流、城市青年下乡的问题。
1、青年参与推动乡村发展
在传统社会中,青年与儿童往往被视为社会的预备成员。他们被认为需要不断学习来理解和适应社会,然后才会被赋予正式的成人资格。因此,传统的村庄政治也往往是老人政治,二三十岁的青年人很难进入村庄权力网络。但是,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社会本身也在快速发展。“文化反哺”成为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现象,老年人需要向年轻人学习如何使用智能手机等科技产品,环境保护之类的新理念也常常是由孩子反向传递给家长。农村的老人政治已经无法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在村庄治理中接纳青年才能开启新的发展可能性。
2、乡愁是青年返乡的基础
面对如何培育、强化青年返乡动力,除了通过外部政策激励来改善青年就业、创业环境之外,更应注重激发青年群体的内在动力。在新时期,乡愁既是青年下乡的情感基础,也可能成为连接城乡的情感纽带。乡愁承载的是农村青年关于家乡以及童年的温馨回忆,也寄托着城市青年对于田园生活的想象。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都出现过回归乡村的社会潮流,城市人涌向乡村寻找昔日的乡情、乡味、乡风,由此带动了一些有着较好乡村文化和自然禀赋的村庄去发展旅游和民宿。伴随城市中等收入群体成为乡村旅游的消费主体,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开始转向乡村寻找新的生活方式。创业青年口中的情怀和理想是他们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也使他们能够克服乡村条件的限制,带着对未来的憧憬投身乡村发展当中。越来越多的城乡青年开始将自己对乡村的向往转变成创业实践,创业类型也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不限于民宿、电商等新兴行业,也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养老服务等领域,对丰富乡村业态、增加乡村社会服务供给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3、发展空间是留住青年的关键
近年来,乡村的发展环境正在不断改善,也吸引了一些青年的回流,涌现出一些成功案例。要想增强乡村对青年的吸引力,发展空间是最为关键的要素,其核心是理解青年的需求并通过政策去回应。在通常的认识中,乡村无法留住青年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优质的就业岗位。事实上,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一些岗位亟须青年并且也能够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但是仍然很难吸引青年。
在一些具有自然生态资源优势的村庄,民宿等新兴产业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如民宿管家、活动策划者。但是,现阶段就业需求与供给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矛盾。以浙江松阳县的陈家铺村为例,当地民宿产业面临的现实困境是,很难留住优秀的管家,有素质的青年劳动力流动性也很大。主要原因并不是工资待遇,而是来自家庭的阻力以及对个人未来发展的困惑,除了他们家里的意见很大之外,他们也不知道未来的方向在哪里。
除此之外,专业学习机会、个人生活层面的困境也会导致青年无法安心留在乡村。比如,乡村医生、乡村教师往往在完成规定的服务期之后,想方设法离开乡村。相对而言,城市能够为个人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和专业发展平台。乡村医生和教师的收入虽然在不断改善,但对于青年而言,未来发展空间是更为关键的因素。另外,乡村生活条件、个人婚恋、子女教育等问题,也降低了乡村的吸引力。
要想留住青年需要制定多元的支持政策,即不仅应强调经济维度,还应重视青年的成长性需求。除了加强在创业、培训方面的政策支持之外,还应打破城乡壁垒、畅通城乡流动的渠道。对于服务乡村的青年,进行多维度的政策奖励,除了常规的经济补贴之外,还应该设立荣誉机制,让青年获得价值认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