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发展康养旅游为何一定要做到创新?
各类高新技术正广泛运用于康养旅游中,康养旅游市场的巨大前景为生命科学、生物技术、智能穿戴、大数据等前沿科技提供了成果转化的空间。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唤起了全社会对身心全面健康的空前关注,必将推动康养旅游在实践中创新发展。
一、尊重自然成为康养旅游发展基点
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的基本态度。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是现代人所向往并且也是旅游的最高境界。康养旅游最基础的要义和追求的目标也就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永续发展。
减少对大自然的贪婪索取和对生态环境的肆意破坏,康养旅游才有赖以依存的载体。从生命学角度来看,康养兼顾生命的三个维度:一是生命长度,即寿命;二是生命丰度,即精神层面的丰富度(如养身、养心、养神);三是生命自由度,即描述生命质量高低的指标体系(如健康、亚健康、临床)。康养旅游在生命丰度上的体现最为直观:通过运动健身、疗养保健等参与途径实现养身;通过休闲度假、研学旅行等体验活动实现养心;通过自然教育、文化鉴赏等领悟方式实现养神。游客通过参与康养旅游活动,最终达到认识自然、了解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的目的。
二、跨界融合提升康养旅游产品供给
康养旅游的探索在我国已有多年,但供给端产品数量不足、内涵不深、体验不佳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医疗旅游、温泉浴、森林浴、日光浴等传统单一的康养旅游形式,已难以满足游客对康养产品丰富度的要求。因此,基于亲近自然的复合型、多维度、跨业态的康养旅游产品将成为市场青睐的对象。
1.森林+康养旅游。森林是物种的基因库,是人类的健康家园,也是康养旅游的核心资源。森林康养是以森林生态环境为基础,以促进大众健康为目的,利用森林生态资源、景观资源、食药资源和文化资源并与医学、养生学有机融合,开展保健养生、康复疗养、健康养老的服务活动。
我国丰富的森林资源为开展森林+康养旅游提供了保障。2019年,我国森林旅游游客量超过18亿人次,占国内旅游人数的30%左右,创造社会综合产值达1.75万亿元。森林旅游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林草业最具影响力和最具发展潜力的支柱产业。2019年底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明确了森林旅游的法律地位, 其中两处提到森林康养。一是完善森林康养基础设施。依托已有林间步道、护林防火道和生产性道路建设康养步道和导引系统等基础设施,充分利用现有房舍和建设用地,建设森林康复中心、森林疗养场所、森林浴、森林氧吧等服务设施,做好公共设施无障碍建设和改造。二是丰富森林康养产品。着力开展保健养生、康复疗养、健康养老、休闲游憩等森林康养服务。积极发展森林浴、森林食疗、药疗等服务项目。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大力开发中医药与森林康养服务相结合的产品。推动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繁育及利用。加强森林康养食材、中药材种植培育,森林食品、饮品、保健品等研发、加工和销售。
2.乡村+康养旅游。乡村承载着无数都市人的田园梦。乡村康养是以乡村广阔的田园空间和丰富的物产资源为依托,以四生(生活、生产、生态、生命)融合和五养(养眼、养胃、养肺、养心、养脑)并进为目标,回归自然、修身养性、度假休闲、健康养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三、智能驱动引领康养旅游品质升级<
2003年,非典疫情催生了电商模式,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更为深远,它大大加速了网上生活和移动办公的进程。康养旅游的持续发展本身就需要多学科知识的共同支撑,各类高新技术正广泛运用于康养旅游中,康养旅游市场的巨大前景为生命科学、生物技术、智能穿戴、大数据等前沿科技提供了成果转化的空间。如运用VR、AR等智能化信息技术,可以增强康养旅游产品的展示效果,吸引更多的消费客群。此次疫情还使人们更加重视环境卫生和安全管理,更高水平的卫生管理手段、更智能化的公共服务设施,也将不断提升康养旅游的服务品质。
相关文章